长篇电视剧《长月烬明》最近热播,女主角白鹿因此名声大噪。然而,白鹿过去在公开场合常自称“精神男人”,用词也屡屡踩在性别刻板印象的雷区,招致网友不满。
性别刻板印象由来已久,根源与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紧密相连,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性别认知,进而渗透生活各个角落,白鹿或许也难免其害,她的这种言论,究竟是出于个人喜好,还是有意营造反差感?她的“精神男人”人设,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性别刻板印象?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是什么?对大众会产生哪些影响呢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先说说“精神男人”这个词,这一说法本身就饱含性别偏见。它简单化人性,将性格特征划分为“男”与“女”两极。前者代表理性果断,后者代表感性温顺。这种粗暴标签划分,忽略人之复杂,把个体局限于狭隘性别框架,实为有害无益。
这种行为在七八年前的网络环境中还比较盛行,不少女星会采用“某爷”、“某哥”、“老公”等自称,营销“女汉子”形象,以“精神男人”包装自我,意图凸显个性独立与果敢。当时这样的人设或许还略带新鲜,能给观众一定反差感。然而时过境迁,社会意识进步,如今大众已不再认为把女性与男性特征相提并论是褒扬,而是一种贬低与歧视。白鹿的“精神男人”说法也就招致许多网友不满与反感。这实为社会进步的一小步,也为消除性别偏见之路上一记惊醒的警钟。
初看之下,这些女星似乎在曲意迎合社会性别刻板印象,谄媚大众成见。她们利用这种刻板印象来建立人设,营销形象,却忽视作为公众人物应有的社会责任,反而推波助澜这种性别偏见,令人遗憾。然而细究之下,她们的行为也不无苦衷。在性别偏见中,女性要突出个性与渴望成功,往往需要依靠这些“精神男人”的人设来吸引眼球,博得机会。没有谁生来就愿为偏见牺牲自我,更没人会甘愿永远被框架束缚。因此,批判之余,我们也应体悟背后的无奈。
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其实不仅只伤害一方,它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有不利的影响。对于女性来说,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她们在教育、职业、家庭等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视,影响她们的自信和自尊。 对于男性来说,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他们承担过多的责任和压力,忽视自己的情感和健康。
在性别刻板印象中,男性通常被描述为有能力、追求成功、负责任、自主和理性,而女性则被认为与公共特征相关,如关心他人、追求归属、顺从和敏感。这些特征不仅是不同的,而且往往是对立的。
以下是社会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例子:
1、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方面,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高薪行业的一定程度的缺失,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,例如在STEM 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领域。尽管女孩的理科成绩与男孩一样好,但女性较少会考虑在这些领域就职。女性似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,而这些障碍与她们的能力几乎没有关系。在性别刻板印象中,技术研发、工程设计等行业被认为更适合男性,而人文社科、护理教育等行业被认为更适合女性。这种刻板印象影响和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,也加大了某性别进入某些行业的难度。
2、在家庭角色的定义方面,一个家庭中父亲被默认为经济提供者而母亲被期待负责照顾家人。在期望优先级上,男性被期望工作优秀,女性被期望家庭优先。在感知品质上,男性被期望感知到胜任力,女性被期望感知到温暖。在忽视的需求上,男性被忽视的是人际联结,女性被忽视的是事业追求。
3、在个性特质的判断方面,像“精神男人”这种说法,就体现了男性代表果断理性,女性代表温顺感性的刻板印象。这种印象使得许多人在性格判断上依赖性别这一变量,而忽视人性的复杂性。
4、在社会权益和机会的分配方面,某些社会资源和机会被默认更适合某一性别,如公共管理方面被认为更适合男性,这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机会。
那么,性别刻板印象是这么产生的?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历史遗留问题。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定义和分工模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持续影响。这种历史遗存加深了某些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和广度。
第二,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。许多社会习俗和文化符号都体现和传递某些性别刻板印象,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。
第三,教育和社会环境。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以及各种社会环境,都是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和加深的重要渠道。从小的性别化教育和环境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。
第四,语言表达习惯。某些语言表达方式也会无意中强化性别刻板印象,如“精神男人”这类说法。这些习语表达潜在地影响和限制了人们的思维。
这些成因对男性和女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:
对男性来说,性别刻板印象加大了社会对他们应该表现出的特征的期待,如果断强势、理性实际等,这给男性的自我实现带来压力。
对女性来说,性别刻板印象则对她们产生了更大限制。它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、家庭角色、职业选择等,也影响女性对自我的认知,使许多女性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。
性别刻板印象来源于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,它们深刻影响和限制了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。要消除性别偏见,不仅需要公众人物在这方面做出表率,社会各界也必须从个体意识、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入手,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,携手同行,就一定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平等,让每个人都能在不受性偏见阻碍的情况下实现自我与追求自由。
关键词: